2011年2月14日

【苗栗 苑裡】縣道130行腳之苑裡藺草文化館




    藺草的編織是苗栗苑裡的傳統產業,已經有一百多年的歷史,相傳是清雍正年間居住在苑裡的平埔族道卡斯族的婦女採集了大安溪的野生藺草,將其曬乾壓平後編織成需要的用具,如草蓆、草帽,而後這種技術逐漸由苑裡傳往了通宵、大甲等地,也由平埔族人傳給了漢人。日治時代由於苑裡交通不便,因此藺草的帽蓆產品都先運往大甲後再轉銷各地,所以目前台灣的藺草產品大部分都稱大甲所產(亂入:據說大甲的地名也源自道卡斯(Taokas)的台語發音)。






     藺草可分為淡水草與鹹水草兩種,鹹水草又稱為燈心草,通常用來綑綁貨物,淡水草又稱為蓆草,主要就是拿來當作編織草蓆品的原料,藺草的莖呈現中空三角形狀,所以又稱為三角藺,英文名稱被稱為Triangle Rush。設置在苗130縣道附近山腳社區的藺草文化館,最主要就是在介紹苑裡的兩項主要農作,水稻與藺草,裡面展示了水稻與藺草的種類與植作方式,植作的器具,以及介紹藺草編織的歷史與成品....等。



藺草文化館的建築外觀

是舊穀倉改建而成的

這個就是藺草田,應該很容易和水稻田搞混吧 XD

曬乾的藺草

藺草的編織成品,比較常見的提袋

囍字的坐墊

各式各樣的包包

比較少見的設計,很漂亮

連布拉賈都有,雖然感覺穿起來會很舒服就是 XD

織成台灣的行政區

除了藺草外,館內還有展示水稻相關的知識與器具,照片中為杵臼與石磨

木製的舊式碾米機

古味的蒸籠與灶


其實這些東西小時候還蠻常看到的,現在就真的很少見了....



相關文章:



旅遊景點資訊:



旅遊地圖分享:

Facebook 回應

0 意見:

張貼留言